來源:EFL生物3D打印與生物制造
使用三條空間內(nèi)相交的線可以實現(xiàn)空間內(nèi)點的確定,但是三束投影光卻難以實現(xiàn)復雜幾何結構的確定。斷層成像技術(Computed Tomography, CT)是一種極坐標系下基于多角度投影數(shù)據(jù)重建三維圖像的技術,廣泛應用于醫(yī)學影像和材料科學。其核心原理是通過從不同方向獲取對象的二維投影,利用數(shù)學方法還原對象的三維內(nèi)部結構;谠撛淼捏w積增材制造技術(VAM)無需設計支撐,可以快速實現(xiàn)三維結構的打印。
VAM是一種無接觸的制造方式,投影光束的能量在料桶空間中累加使得結構區(qū)域固化。這種過程在無重力的太空中更有優(yōu)勢,無需考慮結構從開始固化和完全成型之間的沉降影響。并且,VAM可以有效解決太空中傳統(tǒng)層堆式打印沒有重力效應束縛油墨界面的難點。由于傳統(tǒng)的VAM需要大量投影數(shù)據(jù)集,其計算時間遠遠大于成型時間,使得整體的VAM制造過程很耗時,這對于具有時效性的生物組織類器官等的打印很不友好。鑒于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yī)學工程學院的李介博課題組在之前極坐標線投影3D打印研究[Int. J. Extrem. Manuf. 2024, 6 045004]的基礎上,聯(lián)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陳雪利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學溫燮文教授,提出稀疏視野輻照的體積增材制造方法(SVIP-VAM),使得VAM的投影數(shù)據(jù)量減少了近60倍,投影集計算時間降低了近10倍,整體制造時間降低近10倍,并在國際工程制造類頂級SCI期刊《Int. J. Extrem. Manuf.》(IF=21.3,JCR排名1/71)上發(fā)表了題為《Sparse-view irradiation processing volumetric 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研究文章,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王匯元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
640 - 01.jpg (91.58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2025-7-23 10:39 上傳
圖1. SVIP-VAM系統(tǒng)示意圖
研究內(nèi)容
創(chuàng)新研究1:稀疏視圖照射處理體積增材制造(SVIP-VAM)方法與驗證
研究團隊通過理論分析證明,僅需8次投影即可重建復雜結構的輪廓信息。如圖2所示,無論是規(guī)則多邊形還是圓形結構,通過半周范圍內(nèi)的稀疏投影都能準確重建輪廓。這一發(fā)現(xiàn)為大幅減少投影次數(shù)提供了理論基礎。
640-1 - 01.jpg (151.32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2025-7-23 10:39 上傳
圖2. 稀釋打印理論驗證 創(chuàng)新研究2:技術突破 - 奇偶輻照(OE)模式
研究團隊提出了奇偶輻照模式,有效避免了傳統(tǒng)等距輻照(ED)模式下的信息冗余。如圖3所示,OE模式通過優(yōu)化投影角度分布,使8次投影即可達到傳統(tǒng)16次投影的效果,實現(xiàn)了投影效率的倍增。
640-2.jpg (195.49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2025-7-23 10:39 上傳
圖3. 奇偶輻照(OE)模式示意圖
創(chuàng)新研究3:實際應用驗證
稀疏投影技術顯著提升了單次投影效率。對于圓柱體等簡單結構,僅需8次投影即可完成制造,而復雜結構則可能需要更多次投影。通過仿真和實際打印研究評估了多種模型(齒輪、肺葉、大腦、熊、八分體和花瓶蓋)在不同稀疏投影數(shù)量下的打印效果。如圖4所示,盡管各模型曲線在15次投影前存在差異,但從8次投影開始趨于收斂,所有模型的定量指標在15次投影時均增加至0.9以上?傊,在15個投影以上稀疏視野都可達到不錯的效果。
640-3.jpg (147.67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2025-7-23 10:39 上傳
圖4. 15個投影的SVIP-VAM制造結構展示
總結與展望
這項研究通過SVIP-VAM技術實現(xiàn)了體積3D打印領域的突破:
1.將傳統(tǒng)VAM所需的1000+次投影減少到15次左右
2.單次投影效率提升60倍以上
3.投影集計算時間減少近10倍
未來,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優(yōu)化材料體系和投影算法,使得無需轉(zhuǎn)動的體積增材制造技術成為可能。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使用稀疏視野數(shù)量的投影源,固定在對應輻照方位,只需同時輻照打印料桶,即可在無需相對運動的情況下完成結構的制造。這一突破將為復雜環(huán)境下的原位制造提供可行方案,使其成為組織工程、醫(yī)療植入物、航空航天制造、空間站微重力生物制造等領域極具競爭力的候選技術。
文章來源:10.1088/2631-7990/adebbf
|
上一篇:自然啟示:微納3D打印仿生微針助力精準醫(yī)療“提速”下一篇:3D打印連續(xù)碳纖維增強TPU超材料用于柔性多功能傳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