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圖_20201214132907.png (380.34 KB, 下載次數: 70)
下載附件
2020-12-14 13:32 上傳
微信截圖_20201214132921.png (471.67 KB, 下載次數: 74)
下載附件
2020-12-14 13:32 上傳
△含藥支架材料實物圖
微信截圖_20201214132929.png (197.3 KB, 下載次數: 63)
下載附件
2020-12-14 13:32 上傳
△含藥支架材料的顯微CT三維剖面圖
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骨骼雖是人體組織中的一位“硬漢”,一旦受傷,自我修復能力卻有限。近日,安濟盛生物醫(yī)藥技術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柯華珠博士告訴深圳商報記者,公司正致力于研發(fā)原創(chuàng)新藥,用于骨疾病相關治療。
今年9月,安濟盛與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成立“骨關節(jié)肌肉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攜手攻克相關難題。深圳先進院轉化醫(yī)學中心主任、聯合實驗室理事長秦嶺教授表示,雙方將優(yōu)勢互補,加速新藥研發(fā)歷程。
破解骨細胞之謎
與骨代謝和生長相關的細胞有兩大類: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柯華珠已在這一領域探索了數十年,并領導研發(fā)了數個抑制破骨細胞的創(chuàng)新藥。
“破骨細胞是骨吸收的主要功能細胞,而成骨細胞顧名思義是促進骨頭形成的,在骨發(fā)育、生長、修復、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常見骨疾病,例如骨質疏松的治療,主要有兩種路徑:抑制破骨細胞和促進成骨細胞生長!笨氯A珠表示。
目前為止,科學界對破骨細胞的調控研究比較深入,因此在抑制破骨細胞的藥物研發(fā)方面也有很大進展。但對成骨細胞研究較為缺乏,主要原因是缺乏模擬體內成骨的實驗環(huán)境。
安濟盛的目標之一正是研發(fā)促進成骨的創(chuàng)新藥物。“目前,對成骨細胞調控機制的研究還在繼續(xù)!笨氯A珠表示,成骨細胞來源于某種干細胞,它被激活后分泌類骨質,然后鈣化才能成骨。
實現個性化修復
在促進新骨的形成上,深圳先進院團隊致力于通過3D修復材料與藥物的結合,為缺損較大的骨“牽線搭橋”。
聯合實驗室主任、深圳先進院研究員王新巒告訴記者,3D打印技術可以針對不同受損部位,結合醫(yī)學影像技術,通過電腦軟件,逆向設計出填補缺損的形狀,使用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或細胞相結合的材料,打印出人工骨修復填充物支架,放入缺損部位,來引導骨細胞的生長,實現個性化修復。
王新巒表示,團隊研發(fā)出了將生物材料和藥物結合的骨修復材料。“我們通過低溫3D打印技術,在保持藥物活性的基礎上,使其和生物材料有機結合,局部植入骨缺損部位。”
據悉,目前雙方已摸索出一種“一方實驗,一方論證”的雙向研究模式,致力于將聯合實驗室打造成為骨關節(jié)肌肉疾病創(chuàng)新藥物研發(fā)的領頭羊。
|
上一篇:2020中國國際渦輪技術大會成功舉辦,3D打印關鍵零件受關注下一篇:深耕合作 共享價值|2020金屬3D打印應用研討會在東莞圓滿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