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理工學院
東莞增材制造與智能制造研究院
院長:盧秉恒 中國工程院院士
盧秉恒,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領域著名科學家,現(xiàn)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東莞理工學院特聘教授,東莞增材制造與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長。擔任國家增材制造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CFDA醫(yī)療器械分類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增材制造標準國家委員會主任、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機械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機械制造工藝協(xié)會副理事長、全國高校金屬切削機床學會理事長。
【研發(fā)團隊】
WX20190323-132905.png (234.97 KB, 下載次數: 734)
下載附件
2019-3-23 13:29 上傳
東莞增材制造與智能制造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12月,由東莞理工學院和盧秉恒院士團隊共建,是專門從事“3D打印、智能制造及其應用”的科研和成果轉化機構。研究院集“科技創(chuàng)新、技術服務、產業(yè)孵化、人才培養(yǎng)”四位于一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升東莞制造業(yè)核心競爭力為根本目標,匯聚吸納國內外優(yōu)秀創(chuàng)新人才,積極開展“快速模具、精準醫(yī)療、智能3D打印技術及智能制造”的科學研究并進行相關產業(yè)化技術研究,力爭建設成為廣東省3D打印與智能制造領域重要的研究和人才基地,為東莞工業(yè)增長方式轉型和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提供技術支撐。
WX20190323-132913.png (429.75 KB, 下載次數: 721)
下載附件
2019-3-23 13:29 上傳
【代表性科研項目】
[1]聯(lián)合廣東長盈精密制造技術有限公司申報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智能終端精密結構件離散型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項目》,獲工信部立項金額1000萬,在研;
[2]聯(lián)合東莞譽誠實業(yè)有限公司申報廣東省重大專項《面向復雜結構隨形冷卻模具的SLM一體化成形及其應用示范》,獲廣東省科技 廳立項金額300萬,在研。
【代表性發(fā)明專利】(授權)
[1]基于DMD的光固化成型方法,陳盛貴、孫振忠、盧秉恒,申請?zhí)枺?01510045357.6(獲發(fā)明專利銀獎);
[2]3D打印機故障檢測方法,陳盛貴、盧秉恒等,申請?zhí)枺?01510711240.7(與企業(yè)聯(lián)合申報);
[3]3D打印機使用的拍攝裝置,陳盛貴、盧秉恒等,申請?zhí)枺?01610778864.5(與企業(yè)聯(lián)合申報);
[4]一種3D打印機,陳盛貴、盧秉恒等,申請?zhí)枺?01610130961.3;
[5]一種智能桌面3D打印機,陳盛貴、孫振忠、盧秉恒,申請?zhí)枺?01610395332.3;
[6]一種基于物聯(lián)網的桌面3D打印機,陳盛貴、孫振忠、盧秉恒,申請?zhí)枺?01610268738.5;
[7]一種基于物聯(lián)網的桌面3D打印設備,陳盛貴、孫振忠、盧秉恒,申請?zhí)枺?01610300496.3。
【研究方向】
WX20190323-132923.png (95.09 KB, 下載次數: 659)
下載附件
2019-3-23 13:29 上傳
研究院聯(lián)系人:陳盛貴 13790612340 研究院地址: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大學創(chuàng)新城D2棟東莞理工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研究院4樓
東莞市3D打印技術重點實驗室
主任:陳盛貴 高級工程師
東莞市3D打印技術重點實驗室成立于2012年9月,2016年3月獲批為東莞市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圍繞東莞模具產業(yè)對3D打印技術所需人才與技術進步的需求,以科學研究為中心,以人才培養(yǎng)為主線,以3D打印技術的應用為載體,全面提升東莞市3D打印技術水平與自我創(chuàng)新能力,并提升東莞理工學院教學與科研水平。
實驗室重點打造3D打印工程應用技術研究基地、3D打印快速制造服務中心、3D打印技術應用示范及推廣中樞、快速制造人才培訓教育高地,主要設有激光熔覆制造工藝、生物3D打印制造工藝、3D打印材料制備工藝、逆向工程及工業(yè)設計等研究方向,并形成自己鮮明的特色和優(yōu)勢,處于國內地方院校的領先水平,具有完成重要科技攻關項目的能力。
目前,3D打印技術重點實驗室擁有設備固定資產約400萬元,實驗房間總面積達250平方米。
近年來,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已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市級科研項目7項,橫向科研項目6項;授權發(fā)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7項;發(fā)表論文40篇,被SCI、EI收錄論文15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3項;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東莞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積極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西安交通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兩岸三地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廣泛的校際合作關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實驗室聯(lián)系人:陳盛貴 13790612340 實驗室地址:東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12C101
空軍軍醫(yī)大學(注:第四軍醫(yī)大學于2017年更名為 空軍軍醫(yī)大學)
3D打印研究中心
第四軍醫(yī)大學3D打印研究中心于2016年1月26日,由第四軍醫(yī)大學校黨委研究批準成立。系由大學基礎部和三所附屬醫(yī)院相關科室中的80多名專家及工程師組成。研究中心主任曹鐵生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超聲診斷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全軍超聲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全軍超聲醫(yī)學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美國哈佛大學布里根醫(yī)院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哈佛醫(yī)學中心研究員。提出廣義帕斯卡定律,并用此定律開展無創(chuàng)心內壓測定,無創(chuàng)肺動脈瓣跨瓣壓測定,胸壓影響心功能機制研究,奇脈產生機制,心臟運動對多普勒血流速度頻譜測定影響機制,超聲心動圖,心血管血流動力學,心臟功能及心臟運動力學,等。2015年曹鐵生教授提出醫(yī)工結合,擬建立3D打印研究中心。2016年初第四軍醫(yī)大學3D打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WX20190320-105518.png (431.47 KB, 下載次數: 712)
下載附件
2019-3-20 10:55 上傳
中心以3D打印技術應用于醫(yī)學研究為主要目標,目前已結合學校和三所附屬醫(yī)院的超聲科、胸腔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普外科、放療科、骨科、整形燒傷科、頜面外科、放射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組織胚胎學教研室、航空航天醫(yī)學系、生物醫(yī)學工程系及校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成功開展了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工作。
在曹鐵生教授的帶領下曾指導外科完成:
世界首例3D打印鈦合金胸骨置換術;
世界首例3D打印鈦合金、PEEK胡桃夾綜合征手術;
世界首例3D打印鈦合金肋骨植入術;
西北首例脊椎全切3D打印鈦網植入術;
世界首例4D打印氣管外懸吊支架植入術;
世界首例先天性陰道閉鎖4D打印可降解陰道再造手術;
世界首例3D打印可伸縮漏斗胸矯形鈦合金鋼板植入手術,等多項世界首例3D打印結合外科的手術。
中心自行研制了高精度大型醫(yī)用3D打印機。并不斷推動我校醫(yī)學3D打印的研究和臨床轉化工作,進一步擴大我校在醫(yī)學3D打印領域的影響力,為廣大臨床和高?蒲泄ぷ髡咛峁┽t(yī)學3D打印的服務和研究平臺。為3D打印應用于臨床服務提供了完美、可靠的技術支撐。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省三維打印裝備與制造重點實驗室
坐落地 :南京市棲霞區(qū)
實驗室主任 :楊繼全 教授
“江蘇省三維打印裝備與制造重點實驗室”隸屬于江蘇省科技廳,依托單位為南京師范大學。成立于2013年7月,由國內三維打印領域的領軍人才楊繼全博士擔任實驗室主任。該重點實驗室下設4個研究室和2個中試基地,共5000平方米。
WX20190320-112923.png (251.89 KB, 下載次數: 668)
下載附件
2019-3-20 11:29 上傳
實驗室圍繞國家中長期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和江蘇省先進制造產業(yè)發(fā)展對高技術的需求,針對學科發(fā)展前沿和國民經濟、社會發(fā)展及國家安全的重大科技問題,整合南京師范大學相關學院的人力、物力及研究工作基礎,聯(lián)合國際該領域多個研究團隊,建立一支有國際競爭力的創(chuàng)新群體和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水平三維打印技術及應用研發(fā)平臺,對三維打印技術與應用的理論、方法、技術、平臺及社會化服務開展系統(tǒng)研究,提高本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水平,實現(xiàn)源頭創(chuàng)新,并在三維打印制造裝備和成型技術方面形成具有先進水平的產、學、研一體化的科研與人才培養(yǎng)基地;促進省內以三維打印技術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提升江蘇省三維打印產業(yè)的發(fā)展水平,為國家及我省相關技術創(chuàng)新水平的整體提升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加快推動項目研究成果轉化和應用,提升我省三維打印產業(yè)發(fā)展的國際競爭力 。
江蘇省三維打印裝備與制造重點實驗室主任楊繼全——南京師范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碩士生導師,2010-2011年美國Clemson大學機械工程系訪問學者(教育部骨干教師培養(yǎng)項目資助),南京市科技領軍人才計劃(“321”計劃)重點扶持項目獲得者(2011),江蘇省“青藍工程”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2012),江蘇科技創(chuàng)業(yè)導師(2012),第十一屆南京好市民(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類,2012),第四屆南京市道德模范提名獎(2013),江蘇省三維打印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副理事長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13),中國3D打印產業(yè)聯(lián)盟理事。現(xiàn)擔任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等雜志的評審專家、江蘇省科技計劃函評專家、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評審專家、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會員。
楊繼全博士近五年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江蘇省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重大科技支撐)項目、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江蘇省科技支撐重大專項、江蘇省高技術攻關計劃項目、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基金、“211”工程項目、國家財政部項目等多項課題,總經費超過3000萬元。發(fā)表論文40余篇,出版著作三部,獲得授權專利及軟件著作權40余項。主持研發(fā)的多個三維打印成型系統(tǒng)、自動化裝備等分別獲得了全國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大賽銀獎、江蘇省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大賽金獎、江蘇省青年科技創(chuàng)業(yè)大賽二等獎、全國青年科技博覽會銅獎。獲得2008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13年度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
先進制造研究中心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首飾先進制造研究中心立足于珠寶首飾和高精密先進制造技術的跨學科研發(fā)和產業(yè)化應用,在未來 ,團隊將專注于以漿料噴射,激光加工及光固化等增材(3D 打印)和先進制造技術及數字化設計方法的研發(fā),以加工多材料(金屬,陶瓷,樹脂和智能材料等)和多功能結構和產品,通過多學科(材料、機電、設計、計算機等)交叉合作的方式,以實現(xiàn)在創(chuàng)意首飾、仿生地質模型、智能穿戴等產品領域的創(chuàng)新和行業(yè)應用,從而在高精密增材和先進制造領域獲得國際領先的學術和科研成果。
WX20190320-113133.png (138.29 KB, 下載次數: 670)
下載附件
2019-3-20 11:31 上傳
WX20190320-113139.png (204.3 KB, 下載次數: 676)
下載附件
2019-3-20 11:31 上傳
研究中心依托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獲得學校和學院專項科研啟動資金支持,并獲得了知名企業(yè)(如周大福等)的配套資源和資金,來開發(fā)國際前沿的貴金屬首飾和智能穿戴的增材和先進制造技術,以引導珠寶行業(yè)(年產值 5000 億以上)實現(xiàn)制造的轉型升級。同時結合地大優(yōu)勢學科以及合作單位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的專業(yè)優(yōu)勢,開發(fā) 3D 打印仿生地質結構力學模型,用于長江流域重大災害滑坡的成因分析和預防。并將和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相關學科合作,跨學科的開發(fā) 3D 打印多功能智能穿戴等產品,以實現(xiàn)中國制造 2025 提出的大規(guī)模化個性化定制目標。
北京化工大學
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與先進制造英藍實驗室
學術帶頭人:楊衛(wèi)民 教授
高分子材料先進制造科技創(chuàng)新(英藍)團隊由教育部“新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楊衛(wèi)民為學術帶頭人,是一支人員組成合理、創(chuàng)新能力強、具有很大發(fā)展?jié)摿Φ难芯筷犖。?chuàng)新團隊依托我校“有機無機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輪胎設計與制造工藝”國家工程實驗室、“高分子材料加工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努力建設國家重點學科“化工過程機械”、“材料加工工程”以及北京市重點學科“機械設計及理論”。同時,圍繞“高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兩大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發(fā)展的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研究,在“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高端裝備”領域系統(tǒng)深入地開展高分子材料精密成型原理及裝備、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重大關鍵裝備以及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微納制造裝備等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與先進制造技術
1)首次提出聚合物成型加工的微積分思想,獨創(chuàng)性地闡明了聚合物熔體微分靜電紡絲、微分注射成型和微積分納米疊層復合的新原理,并據此發(fā)明了一系列微納制造新方法和新裝備獲成功應用,從而開辟了高分子制品微納制造的新途徑;
2)為填補我國模塑成型精度控制關鍵儀器設備的空白,發(fā)明了高分子材料PVT特性在線測試方法及裝置,獨創(chuàng)試樣變形量顯微放大機構,大幅度提高測量精度并可實現(xiàn)在線測量,從而為精密成型模具設計、模塑成型裝備控制和工藝優(yōu)化奠定基礎;研制成功精密注塑機并實現(xiàn)大規(guī)模產業(yè)化;
3)在橡膠加工成型重大裝備領域,獨創(chuàng)雙L型機頭對頂式異形膠胚擠出成型裝備,突破了巨型輪胎超寬幅膠胚成型裝備的技術瓶頸;還發(fā)明了電磁感應加熱內外模直壓輪胎定型硫化方法及設備,解決了傳統(tǒng)采用膠囊硫化造成偏心影響輪胎動平衡和熱阻大導致硫化時效率低的難題;
4)基于聚合物加工裝備的螺桿自清潔與擾流作用原理,針對換熱器管壁污垢造成換熱效率低下的工業(yè)頑疾,首創(chuàng)了單元組合螺旋轉子自清潔強化傳熱方法,在裂解爐和火電機組凝汽器等實現(xiàn)工業(yè)化應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電光制造團隊
南京航空航天電光制造團隊,從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研究3D打印,已經歷三代教師傳承。目前研究主要針對航空航天、醫(yī)療、教育領域,符合團隊老師所說的保護人、救治人、教育人的“以人為本”方針。
團隊目前所承擔項目主要圍繞3D打印,由教研室教師牽頭、博士碩士齊心完成國家、江蘇省重點研發(fā)項目。目前團隊約10名博士、50名碩士,所研究的前沿內容包括金屬、陶瓷增材制造等。在金屬打印領域,團隊依托多個項目,自主研發(fā)了第四代金屬打印機,已獲得多項專利;研制該設備的目的是開放工藝參數庫,方便使用者采用各水平的參數試驗材料等。使用該設備可以打印形狀復雜的多孔結構,可用作醫(yī)療植入假體,使用材料(鈦合金)對人體無毒并且打印件的強度與人體骨骼類似。據報道在多家醫(yī)院已有相似打印件植入人體,但團隊研發(fā)的多孔結構更有利于人體組織長入,與人體更為貼合。
團隊另一研發(fā)重點放在了陶瓷打印,隨著陶瓷工藝的成熟,陶瓷材料已被用于航空航天、醫(yī)療等領域。我們所說的陶瓷與家里的瓷碗瓷器有所不同,屬于高強度的結構陶瓷材料。目前所研究的碳化硅陶瓷材料可用作隱形飛機涂層、發(fā)動機外殼(耐高溫性能好),甚至“天眼”望遠鏡也用到了大批量的碳化硅材料。另一部分的研究與鼓樓醫(yī)院等部門合作開展,所用的陶瓷材料為生物陶瓷,通過光固化的方式制作陶瓷坯體,經后處理便可得到成品,其生物相容性較金屬材料更優(yōu)。與醫(yī)院的合作項目還包含干細胞打印,用3D打印培育出針對某些病癥的細胞并植入人體,從而治愈病人。
主要研究方向
半導體加工
定晶向切割 大尺寸加工 太陽能硅片切割制絨一體化 鍺晶體加工 曲線孔
電火花放電誘導燒蝕
深孔燒蝕 高效放電車削 霧化燒蝕 燒蝕磨削復合
線切割
絞合絲 大錐度線切割 砂線切割 振動切割 張力控制 放電控制 伺服控制
噴射電沉積
多層納米膜沉積 釹鐵硼表面鍍膜 噴嘴優(yōu)化 高效沉積
激光3D打印
激光熔覆 SLM 機床系統(tǒng) 控制軟件
承擔激光3D打印項目
江蘇省產業(yè)前瞻與共性關鍵技術重點項目:基于機器人的激光清洗過程控制技術研發(fā),編號BE2017001-3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微納增材制造工藝與裝備,編號2018YFB110540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本科研:鈦合金高溫合金梯度結構增材制造技術,NT2018016
江蘇省工業(yè)支撐計劃重點項目:高性能輕合金復雜結構件三維打印成形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發(fā),BE2014009-1;
江蘇省工業(yè)支撐計劃重點項目:面向激光3D打印的專用輕合金粉體材料的制備及工藝優(yōu)化研究,BE2014009-2;
江蘇省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雙光束激光選區(qū)熔化增材制造工藝技術研究,BE2015161;
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高性能輕合金激光熔融堆積3D打印裝備研發(fā)及產業(yè)化,BA2015098;
國家自然基金(聯(lián)合):基于納米結構團聚顆粒包覆的碳化硅鏡坯激光快速成形方法研究,U1537105;
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電磁沖擊在線增強金屬激光快速成形的機理及關鍵技術研究,51475238;
國家自然基金(青年):激光熔覆大厚度納米熱障陶瓷涂層成形控制及強韌化機理,51205198;
江蘇省博士后基金:激光熔覆納米陶瓷顆粒增強梯度復合涂層制備技術及強化機理研究,1102052C;
國家博士后基金:激光多層熔覆制備大厚度納米熱障涂層成形控制機理研究,2012M511266。
官方網站:http://edmandlaser.com/index.htm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國家重點實驗室:機械制造系統(tǒng)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主任:李滌塵
副主任:趙玉龍、高峰、黃偉、賀健康
成立于1995年1月,為跨學科實驗室,主要支撐學科是西安交通大學的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系統(tǒng)工程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三個重點學科。實驗室面積約40,000平方米,儀器設備價值1億元以上,主要研究方向:先進制造理論及技術、制造系統(tǒng)與制造信息化、裝備制造與集成、先進制造組織管理與決策。
國家級工程中心: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盧秉恒
成立于2005年11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快速原型技術、快速模具技術和超高速切削技術等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心:快速成型制造技術教育部工程中心
主任:盧秉恒
成立于2001年1月,其宗旨為促進激光快速成形制造技術(RP&M)的開發(fā)、產業(yè)化及工程化應用, 主要研究領域:快速成型技術、快速模具制造、快速三維反求、遠程網絡制造系統(tǒng)、生物制造、農業(yè)節(jié)水工、壓印光刻技術等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心:陜西省激光快速成型與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盧秉恒
成立于1997年6月,主要研究領域:快速成型技術、快速模具制造、快速三維反求、遠程網絡制造系統(tǒng)、生物制造、農業(yè)節(jié)水工程、壓印光刻技術。
陜西恒通智能機器有限公司
陜西恒通以西安交大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為技術支持,主要研制、生產和銷售各種型號的激光快速成型設備、快速模具設備及三維反求設備,同時從事快速原型制作、快速模具制造以及逆向工程服務。公司產品及服務在全國各院校、汽車電器等企業(yè)銷售開展十多年,客戶近萬家,近年已在多個地區(qū)成功開展產學研結合的推廣基地、制造中心等項目。
公司于1997年研制并銷售出國內第一臺光固化成型機,現(xiàn)已開發(fā)出激光快速成型機、紫外光快速成型機、真空澆注成型機、三維面掃描抄數機、三維數字散斑動態(tài)測量分析系統(tǒng)等10種型號20余個規(guī)格的系列產品以及9種型號的配套光敏樹脂等多項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技術成果。公司擁有多項專利,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重點新產品、以及省部級的多項獎勵。公司產品及服務遍及世界各地,已成為集快速成型裝備制造及快速原型服務于一體的快速成型行業(yè)領軍企業(yè)。
1463649442.jpg (568.83 KB, 下載次數: 698)
下載附件
2019-3-20 16:19 上傳
3D電子打印基礎工藝研究研究
勻微滴噴射過程仿真研究
均勻液滴是通過壓電陶瓷形變后產生的壓力波驅動而產生的,基于MEMS技術的壓電陶瓷噴墨頭很難通過檢測手段獲取噴射過程的液滴壓力、流速等狀態(tài)信息。通過建立壓電驅動模型,采用流體體積比函數(volume of fluid,VOF)跟蹤流體流動前沿界面,再用連續(xù)表面張力模型(continue surface force,CSF)描述毛細驅動力,對噴墨打印過程中的液滴流形態(tài)、壓力場、速度場、溫度場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通過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研究各噴射參數對射流和液滴流的影響規(guī)律,并模擬得出均勻液滴流,為噴墨打印制造技術實際應用奠定理論基礎。
WX20190320-163426.png (125.33 KB, 下載次數: 644)
下載附件
2019-3-20 16:34 上傳
高精度噴墨打印頭優(yōu)化控制技術
噴墨打印系統(tǒng)具有動態(tài)性和不確定性,難以用精確模型描述,采用實驗觀測驗證仿真模型,研究壓電波形參數優(yōu)化控制方法,采用有效的波形參數優(yōu)化噴頭壓電陶瓷的冗余振動,降低衛(wèi)星液滴和冗余振動對液滴形成的影響,實現(xiàn)液滴速度、尺寸一致性。
WX20190320-163430.png (85.84 KB, 下載次數: 678)
下載附件
2019-3-20 16:34 上傳
納米銀漿料物性與噴印工藝匹配性研究
納米銀漿料是含有多種金屬氧化物的乳液,需要其物性,如黏度、表面張力、密度等與噴墨頭的驅動能力相匹配。采用仿真模型,研究納米銀漿料物性與可噴印性能之間的關系,從而加快納米銀漿料的自主研發(fā)進程。
WX20190320-163435.png (41.36 KB, 下載次數: 672)
下載附件
2019-3-20 16:34 上傳
多層噴印過程中在線固化技術研究
采用多種固化燒結技術(IR、FLASH),實現(xiàn)固化參數實時調整,以保證每層漿料的有效堆積。
柔性鋰離子電池噴印工藝研究
噴墨打印工藝對鋰離子電池制造而言是一種全新的工藝,傳統(tǒng)制造手段采用熱涂覆技術,制備設備昂貴,工藝繁瑣以及制膜效率低。噴墨打印工藝能夠將多種儲能材料,如鈦酸鋰、磷酸亞鐵鋰、石墨,以及導電劑、粘結劑,甚至石墨烯等集流體材料同時打印,實現(xiàn)鋰離子電池一體化成型。同時,該工藝能夠設計電池三維形狀按需打印,實現(xiàn)異型電池低成本制造。由于打印油墨采用納米級儲能材料,通過精確控制膜厚和圖案能夠實現(xiàn)透明化的電池,從而為未來全透明的電子器件制造奠定基礎。
無芯片RFID標簽打印工藝
射頻識別技術(RFID)是物聯(lián)網核心技術之一。經過多年的發(fā)展,RFID電子標簽生產成本已經成為制約RFID產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因素。RFID 標簽的主要成本來自于鑲嵌在標簽中作為信息承載和處理的芯片,而利用電磁特性設計的無芯片RFID標簽價格預計成本將低于0.01美元,3D電子打印制造技術將為RFID電子標簽制造帶來革命性工藝變革。與傳統(tǒng)硅制造工藝相比,電子打印制造工藝具有尺寸小、制造工藝簡單,對環(huán)境無污染,可調節(jié)頻段寬,信號覆蓋范圍廣等性能優(yōu)勢,可以廣泛應用于遠洋航運,交通運輸,郵政快遞,物流配送,超市貨物分揀,管理和防盜以及智能卡系統(tǒng),研究采用3D電子打印制造技術制造低成本無芯片RFID標簽將解決影響RFID大規(guī)模應用的成本和技術瓶頸問題,對我國物聯(lián)網產業(yè)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高速工業(yè)PCB電路板噴印工藝與裝備
3D電子打印技術是PCB制造工藝技術的革命,完全改變了傳統(tǒng)的PCB減式法制造工藝技術,在PCB圖形轉移、PCB埋嵌無源元件、納米金屬顆粒噴印直接形成線路等方面極大地縮短了加工過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高密度化水平,達到“節(jié)能減排”和“綠色生產”。因此,3D打印技術是超高密度精細化PCB產品十分理想的制造方法,必將成為PCB主導制造技術,繼而帶來的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精密與特種加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精密與特種加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3年11月由教育部批復立項,2007年7月通過教育部驗收后被批準對國內外開放。2012年教育部組織專家對工程領域3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進行了評估,該實驗室以排名第一評為優(yōu)秀類實驗室。
本實驗室總體定位于先進制造領域精密與特種加工工藝應用基礎研究,面向機械制造學科前沿和國家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高端裝備制造發(fā)展需求,針對制約高端裝備制造發(fā)展的諸多瓶頸問題,重點開展 ①精密/超精密加工理論與技術、②特種加工理論與技術、③精密測量與加工過程數字化控制、④微系統(tǒng)與微制造技術四個方向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chuàng)新,培養(yǎng)高素質、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技術發(fā)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實驗室具有一支學術水平高、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的隊伍。目前固定人員66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1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973首席科學家2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優(yōu)青2人,國家青年長江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9人。國家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1個,科技部首批創(chuàng)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團隊1個。
多年來承擔和完成包括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和國防項目在內的百余項應用基礎研究課題和重大工程項目,解決了先進制造技術領域重大基礎理論和重大/重點工程中的關鍵技術難題,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技術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10項。
實驗室用房面積6094平方米,擁有總價值6000余萬元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儀器設備。如:高速銑削加工中心(瑞士MIRON公司HSM500)、三軸YAG激光器成形系統(tǒng)(新加坡RP-503F)、激光加工系統(tǒng)(英國JK702H)、精密微細加工綜合實驗臺(自制)、硅片精密磨床(日本VG401)、磁控濺射臺(美國Kurt J. Lesker公司AB-18)、納米壓印光刻設備(瑞典Obducat AB Eitre 6)、3D表面形貌儀(美國Newview5022)等,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目前,實驗室軟硬件條件在精密與特種加工工藝研究領域居國內領先,部分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成為我國精密與特種加工工藝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chuàng)新綜合實力最強的基地之一,有力地支持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yè)技術的創(chuàng)新。
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
激光增材制造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是“遼寧省3D打印工藝及裝備重點實驗室”、“遼寧省機械工程學會增材制造分會”理事長單位。從2002年開始全方位從事3D打印技術研究,多年來在3D打印工藝機理、設備開發(fā)、工藝過程自動化檢測、數據處理軟件等方面開展了系統(tǒng)的研究和應用推廣工作。2016年以來,承擔各類國家重點研發(fā)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總裝預研基金、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等項目20余項,合計研發(fā)經費4000余萬元。發(fā)表論文150余篇,申請專利50余項。
一、關鍵技術簡介
1、大型航空注塑模具增減材復合制造:以“增材制造+鑄造+銑削”為基礎,形成一套符合超大型航空模具的材料組分選擇、工藝參數控制、過程控制于一體的增材復合制造體系,突破了“密集點狀缺陷控制”、“界面穩(wěn)定性結合”、“異性隨形管路制備”等關鍵技術。目前已經完成大型航空注塑模具(幅面1m2)工藝開發(fā)在相關航空企業(yè)得到了產業(yè)化應用。
WX20190321-122919.png (157.82 KB, 下載次數: 639)
下載附件
2019-3-21 12:30 上傳
2、鋪粉式增減材復合制造裝備:裝備整體上以激光選區(qū)熔化粉末床為基礎復合數控銑削技術,在激光選區(qū)熔化過程中利用數控銑削技術實現(xiàn)零件尺寸余量的高精密去除,直接制備出達到工業(yè)應用標準具有較高表面質量的零件,節(jié)約成本和制造周期。成形精度不低于0.5‰,制件表面粗糙度不大于2μm,可連續(xù)工作240小時,實現(xiàn)無人值守。
WX20190321-122925.png (159.53 KB, 下載次數: 667)
下載附件
2019-3-21 12:30 上傳
設備內部結構和實際外觀
3、激光熔化成形設備:自主開發(fā)研制出以CO2激光器、同軸送粉器為核心的MPLS-200型金屬粉末激光成形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集成了激光技術、同軸精確送粉技術、溫度采集與控制技術、三維運動控制技術等高新技術。提出了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理論的激光再制造系統(tǒng)優(yōu)化設計方法,并自主設計開發(fā)了三維多功能的激光再制造系統(tǒng)。開展了“飛機鈦合金承力結構件激光修復裝備”研制,開發(fā)飛機鈦合金承力結構件激光修復裝備,并在中航工業(yè)沈飛集團的典型鈦合金結構件生產中進行應用驗證,可實現(xiàn)損傷鈦合金承力結構件的高效高質修復。
WX20190321-122931.png (225.7 KB, 下載次數: 606)
下載附件
2019-3-21 12:30 上傳
飛機鈦合金承力結構件激光修復裝備
4、激光熔化沉積工藝及典型應用:工藝機理研究方面,在多種材料成形過程溫度場、應力場演化規(guī)律的數值模擬、凝固組織及力學性能分析、已經零件的后續(xù)銑削拋磨工藝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基礎經驗,已經開發(fā)了不銹鋼、高溫合金、TC4、ZL101等合金的同軸送粉增材工藝及再制造工藝,相關成果已經在航空航天、汽車、模具等領域獲得應用。
WX20190321-122937.png (216.78 KB, 下載次數: 656)
下載附件
2019-3-21 12:30 上傳
典型結構件
5、過程溫度場檢測:開展了金屬粉末激光成形過程檢測與控制展開研究,建立熔池溫度和圖像測量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基于不同波長熔池紅外輻射圖像的比色測溫方法;建立了一套單 CCD應用線結構光測量熔覆層厚度系統(tǒng),建立了激光熔覆高度神經網絡預測模型;實現(xiàn)了基于 kalman 濾波的熔覆寬度檢測方法;結合模糊邏輯規(guī)則對 PID 參數實現(xiàn)在線自動調整,實現(xiàn)系統(tǒng)智能控制。
WX20190321-122943.png (210.67 KB, 下載次數: 689)
下載附件
2019-3-21 12:30 上傳
熔池信息測量系統(tǒng)
6、模型數據處理和軟件開發(fā):自行開發(fā)了激光3D打印三維曲面重構與設計軟件、功能梯度材料設計軟件、激光3D打印數據處理軟件、加工控制集成軟件;相關軟件、裝備已經在沈飛、煜宸、新松、北理工、中科院金屬所等單位得到了應用。系統(tǒng)地研究了面向快速制造的異質材料零件三維 CAD 表達方法,建立了完整的異質材料零件三維 CAD 表達的理論體系和技術框架。提出一種基于 Loop模式的自適應曲面細分算法,針對激光快速成形數據處理過程中模型分層、掃描路徑規(guī)劃、支撐自動生成等核心技術開展了研究,提出了自適應路徑規(guī)劃方法和智能分區(qū)方式。
WX20190321-122948.png (95.53 KB, 下載次數: 702)
下載附件
2019-3-21 12:30 上傳
數據處理軟件 二、學科帶頭人簡介
趙吉賓,工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裝備制造技術研究室主任,遼寧省激光3D打印工藝與裝備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科技部“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重點研究計劃指南編寫組專家,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增材制造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全國專業(y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包括:增材制造與激光加工技術,數控加工技術,數字化設計與制造、視覺測量、CAD/CAM等。發(fā)表學術論文130余篇,其中EI收錄100余篇,SCI收錄30篇;申請和授予專利30余項和軟件注冊版權10項;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遼寧省科技進步和技術發(fā)明三等獎各一項。
趙宇輝,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遼寧省激光3D打印工藝與裝備重點實驗室技術負責人,中科院青促會成員,科技部項目評審專家。主要從事金屬零件激光修復及增材制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為主要負責人先后參與了國防973專題、國家04專項、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重點部署及中科院院地合作等項目10余項,在鈦合金、高溫合金零件激光修復及增材制造的設備集成、加工工藝、過程控制及數值仿真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工作基礎及研究經驗,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獲授權發(fā)明專利10余項。
中北大學
山西省高分子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5年以研究中心為依托,經山西省科技廳批準,成立了“山西省高分子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xiàn)任中心主任為中北大學副校長趙貴哲教授。中心主要從事高分子及其復合材料領域的科學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及新產品新技術研發(fā)和服務,在高分子及其復合材料合成制備、成型加工、模擬仿真領域,通過自主創(chuàng)新、集成創(chuàng)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全面系統(tǒng)開展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產品及成套工程化技術的研究開發(fā),重點解決共性關鍵技術,促進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產業(yè)化。
WX20190321-162505.png (262.52 KB, 下載次數: 614)
下載附件
2019-3-21 16:25 上傳
中心現(xiàn)有固定人員16名,其中教授3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者12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名,中國科協(xié)八大代表1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1名,中共山西省委聯(lián)系的高級專家1名,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333人才工程省級人選1名,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名,山西省高等學校青年學術帶頭人2名,山西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名,山西省青年科研專家1名。
中心實驗室面積2600多平米,儀器設備原值1945萬元。擁有標準化合成實驗室、材料成型加工實驗室、分析檢測實驗室、模擬仿真實驗室,構建了較為完備的工程化技術綜合配套研究開發(fā)平臺,為新產品新技術研發(fā)和工程化技術開發(fā)應用、示范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
2. 研究方向和發(fā)展趨勢
2.1高性能橡膠功能復合材料研究
針對高導熱、低生熱橡膠復合材料和高性能紅外/電磁波隱身橡膠復合材料開展工作。高導熱彈性體可用于軍用車輛或重卡胎體材料,以及作為散熱元件應用于電子器件中;低生熱天然橡膠可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傳輸帶、坦克、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國防等各個領域,如制備實心輪胎、負重輪等;高性能紅外/電磁波隱身橡膠復合材料可提高飛機、坦克裝甲車輛、艦艇等軍用裝備的隱身能力。
2.2高分子及其復合材料成型新技術新工藝研究
針對樹脂基復合材料纖維鋪層結構設計與優(yōu)化、成型工藝控制與優(yōu)化、復雜結構件成型技術和工藝等展開系統(tǒng)研究,以提高制件的整體性和設計自由度,實現(xiàn)樹脂基復合材料復雜結構件的一次整體成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為高性能低成本樹脂基復合材料復雜結構件的研究及應用奠定基礎。
2.3新型高效無鹵阻燃劑及阻燃高分子材料研究
針對聚氨酯、環(huán)氧樹脂、棉織物等高分子材料極易燃燒的缺陷,致力于研究開發(fā)新型無鹵、高效、低毒的膨脹型多元醇、環(huán)膦腈衍生物、功能化納米粒子等阻燃劑及其阻燃高分子材料產品。
2.4含多種營養(yǎng)元素的生物降解高分子緩控釋化肥研發(fā)
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將植物礦物質營養(yǎng)的關鍵N、P、K等和植物營養(yǎng)的關鍵C、H、O有機結合于同一高分子鏈上,研制出多種生物降解有機高分子緩控釋肥,真正實現(xiàn)了各種營養(yǎng)元素的均衡釋放、平衡吸收、有效利用,肥料利用率可由目前常規(guī)化肥的30%~35%提高至80%以上,有效解決了流失化肥給土壤、水體、大氣造成的污染。
2.5高分子及其復合材料模擬仿真技術研究
主要利用分子動力學等實現(xiàn)高分子共混體系的微-介觀跨尺度模擬,以從微觀角度揭示共混物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機制,為高分子共混物的配方設計、結構設計、性能預測及制備加工提供理論指導。
3. 主要研究成果
獲得授權中國發(fā)明專利54項,美國發(fā)明專利2項,歐洲和日本發(fā)明專利各1項,受理中國發(fā)明專利49項,完成專利技術成果產業(yè)化15項,研制并生產的43種新材料或新產品已經在新型武器裝備或民用領域得到應用,團隊受到國慶60周年閱兵嘉獎。
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汽車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吉林大學汽車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于2000年,以汽車制造業(yè)中的關鍵材料及工藝為研究重點,從事基礎理論、汽車新材料、成型技術及加工工藝研究。實驗室主任由“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蔣青擔任,中科院院士馮守華教授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實驗室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團結向上的研究隊伍。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優(yōu)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11人。吉林省長白山學者4人。
根據汽車材料發(fā)展的前沿與基礎及應用研究的現(xiàn)狀,實驗室確定三個符合我國汽車工業(yè)現(xiàn)狀與發(fā)展的研究方向。功能材料及新材料開發(fā)基礎研究 、金屬材料及成型工藝研究、非金屬材料及應用開發(fā)。
實驗室的三個研究方向:
功能材料及新材料開發(fā)基礎研究 (方向帶頭人: 蔣青 鄭偉濤)
金屬材料及成型工藝研究 (方向帶頭人: 姜啟川 李明哲)
非金屬材料及應用開發(fā) (方向帶頭人: 連建設 張萬喜)
實驗室開展了以下的研究工作:
- 在汽車新能源和汽車自動駕駛等汽車前沿領域,開展了儲氫材料、儲能材料放氫、鋰電池、超級電容器、燃料電池和傳感器電極的研究,取得了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
- 汽車材料輕量化,開展了鎂合金、鋁合金、塑料和高強度鋼在汽車零部件上的應用研究,大量在汽車行業(yè)試用和應用。
- 提高傳統(tǒng)材料性能和改進及先進加工制造技術,取得和正在取得重大成果和效益。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科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
3D打印創(chuàng)新實驗室
中科院3D打印創(chuàng)新實驗室以中科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的高性能3D打印系統(tǒng)為技術支撐,以教育部“中小學創(chuàng)造力”總課題組為理論指導,整合國家信息技術緊缺人才培養(yǎng)工程的培訓認證內容資源,橫向聯(lián)合中國創(chuàng)造力大賽及“鐘南山創(chuàng)新獎”評選委員會,覆蓋各級中小學、培訓機構,形成一套理論與實踐并重、興趣與成果共有的“創(chuàng)新校園”整體解決方案,于2105年11月正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普及與共建。
強大的技術支撐
中科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圍繞3D打印技術、3D打印材料研究、3D打印軟件開發(fā)三大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致力于發(fā)展成為國內以及全球范圍內領先的3D打印研究和應用開發(fā)中心。
WX20190321-165227.png (179.12 KB, 下載次數: 721)
下載附件
2019-3-21 16:52 上傳
豐富的產品應用
面向教育行業(yè)推出的高性能3D打印機,全封閉設計,能很好地控制成型室溫度,提高打印精度;加裝“空氣過濾系統(tǒng)”,為學校師生提供專屬的安全保護。
WX20190321-165233.png (328.89 KB, 下載次數: 684)
下載附件
2019-3-21 16:52 上傳
專家顧問
李耀棠:
中國科學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yè)聯(lián)盟副理事長
中國工業(yè)3D打印理事會發(fā)起人
廣東省3D打印產業(yè)創(chuàng)新聯(lián)盟理事長
廣東省增材制造技術及裝備工程實驗室主任
1984年中山大學物理系光學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長期從事新能源技術、光機電裝備技術的研究與開發(fā),1990年至1991年曾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任流動研究員,從事激光全息無損檢測技術的研究。
近年主持多項省級重大工業(yè)攻關與裝備產業(yè)化項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專利10余項,發(fā)表國際、國內學術論文50余篇。
目前兼任中國光學學會全息與光信息處理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光學學會光電技術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光學學會副理事長、廣州光學學會副理事長、廣州市電子專用裝備制造行業(y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制造業(yè)信息化分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特聘專家。
李偉良:
中國科學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 研發(fā)中心主任、副研究員
1989年中山大學物理系光學專業(yè),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9-1998年:中山大學激光與光譜學研究所、超快速激光光譜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
長期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國家85攀登計劃課題、廣東省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工作,主持了一項廣東省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國家95攀登計劃子項目和一項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的研究,一共發(fā)表學術刊物論文20篇;
江志偉:
中國科學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生。
畢業(yè)于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獲工學博士學位。
先后參與或主持中山小隱水閘自動化綜合項目、廣州開發(fā)區(qū)小區(qū)燃氣自動控制項目、江門建行太陽能供熱制冷自動控制項目、肇慶風華公司片式電容四參數(容量,損耗,漏電流,耐壓)測試分選儀自動控制項目、深圳華石偉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小型交換機和路由器項目、筆記本電腦項目、中科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3D打印研發(fā)項目。
葉世棟
中國科學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工程師,3D打印中心副主任
畢業(yè)于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控制工程專業(yè),獲碩士學位;2008年5月至今一直在中科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工作.
主要負責工作有:
3D打印機械結構設計、3D打印運動控制設計、3D打印電氣設計等。
參與多個重要項目機電一體化方面的研發(fā)。
張海強:
中國科學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工程師,碩士研究生
畢業(yè)于江蘇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yè),獲碩士學位,2009年7月至今,在中科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工作有:從事3D打印領域SLA和FDM系列設備以及SLA周邊設備的結構設計,設計了3個型號的SLA設備,并全部投產,F(xiàn)DM正在研發(fā)。
杜俊斌
中國科學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工程師,碩士,機電工程師。
畢業(yè)于華南理工大學,主要從事自動化設備硬件系統(tǒng)的研發(fā)工作,對3D打印機產品機械結構的設計有較豐富的經驗。
徐文
中國科學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碩士研究生
畢業(yè)于湖南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yè),獲碩士學位,1998年7月至今,在中科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3D打印領域計算機軟件編程工作。
西安交通大學青島研究院
3D打印技術實驗室
西安交通大學青島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是西安交通大學與青島市政府、膠州市政府聯(lián)合共建的教育科研事業(yè)單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隸屬青島市高教工委和青島市科技局共同管理。西青院的主要職責是西安交通大學注入優(yōu)質教育科研資源在青島進行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實行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成果產業(yè)化一體化聯(lián)動發(fā)展。
西青院針對企業(yè)發(fā)展需求,依托西安交通大學先進技術,為將企業(yè)需求與西安交大優(yōu)勢技術相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主要的科研領域有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電力技術與裝備、營養(yǎng)與健康工程、網絡化控制系統(tǒng)、環(huán)境保護、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現(xiàn)代物流與傳媒技術等。西青院首個公共研發(fā)平臺-先進制造系統(tǒng)工程基本建設完成,將在先進焊接技術推廣、產品數字化研發(fā)與制造、材料性能測試與表征、產品質量與服役性能監(jiān)測等方向進行創(chuàng)新研究。
實驗室簡介
3D打印技術實驗室是率屬于青島市公共研發(fā)平臺下的子平臺,依托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系統(tǒng)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先進制造技術,團隊領軍人物為機械制造系統(tǒng)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滌塵教授。實驗室現(xiàn)有三個研發(fā)中心:桌面3D打印技術實驗室、光固化3D打印技術實驗室和金屬3D打印實驗室。
3D打印實驗室以國家和社會的重大產業(yè)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3D打印技術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方向,以提高3D打印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創(chuàng)新為驅動力,以3D打印技術、工藝、材料及成套裝備的研究開發(fā)和產業(yè)化以及人才培養(yǎng)為根本任務。在3D打印裝備與應用方面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學、研一體化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yǎng)基地,提升青島市3D打印產業(yè)的核心競爭力,加快推動3D打印研究成果轉化和應用,提升青島3D打印產業(yè)發(fā)展的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3-16100Q0431N35.png (154.49 KB, 下載次數: 644)
下載附件
2019-3-21 16:57 上傳
山東大學
工程訓練中心快速成型項目
內容:快速成型是一種先進制造技術、它集成了CAD技術、數控技術、激光技術和材料技術等現(xiàn)代科技成果,該項訓練主要是介紹快速成型發(fā)展歷史、學習快速成型制造的原理、了解與傳統(tǒng)加工方法的區(qū)別,通過快速成型的應用實例了解各種工藝方法及其工藝設備。
*疊層制造快速成型
*選擇性燒結快速成型
*光固化快速成型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市激光制造與材料改性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激光制造與材料改性重點實驗室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學中德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建立起來的實驗室,是集教育、理論研究、技術研究與開發(fā)及工程應用于一體的研究機構。實驗室包括焊接與激光制造研究所、智能化焊接與材料精密成形研究所、材料改性與數值模擬研究所、先進材料與凝固研究所共四個研究所,并擁有一個科技部“激光制造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20171010155903_8610.png (52.76 KB, 下載次數: 698)
下載附件
2019-3-21 17:09 上傳
2014-2016年度,實驗室擁有固定研究人員41人,客座研究人員1人,專職秘書1人;研究隊伍中正高17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長江學者1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實驗室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共約150名。 2014-2016年度,實驗室承擔了國家“973”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際合作項目、上海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大型企業(yè)委托項目等多項。獲國家級、省部級和其他各類獎勵18項,發(fā)表學術論文300余篇,申請和授權專利55項。實驗室聚焦金屬材料加工工程,已形成金屬材料焊接、熱處理、表面改性等加工工程為特色的基礎研究、技術研發(fā)和產業(yè)化應用的發(fā)展格局;本著“實論”、“實踐”、“實人”的理念,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培養(yǎng)激光制造與材料改性領域高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
WX20190321-170929.png (347.67 KB, 下載次數: 668)
下載附件
2019-3-21 17:09 上傳
WX20190321-170940.png (239.56 KB, 下載次數: 686)
下載附件
2019-3-21 17:09 上傳
重慶大學
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金屬增材制造(3D打。┲貞c市重點實驗室
目前資料缺少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增材制造研究中心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增材制造研究中心自“十一五”以來長期致力于激光增材制造裝備、工藝、性能考核和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得到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防基礎科研、總裝預研、中航產學研、航空科學基金及企業(yè)委托課題支持,F(xiàn)在職工14人,在學研究生30余人。先先后獲得2015年度國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超聲場下增材修復技術”、2017年度遼寧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高性能金屬增材制造工藝與裝備”、獲授權發(fā)明專利12項、發(fā)表學術論文100多篇。研究成果已在某3代重型戰(zhàn)機、4代隱身戰(zhàn)機、先進航空發(fā)動機等重點型號承力結構件增材制造/修復方面成功應用,保障了批產和科研進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提出基于分區(qū)掃描成形的大型構件激光增材制造方法
激光沉積過程中劇烈的、循環(huán)加熱/冷卻條件下,在零件內產生分布及演化極其復雜的應力,導致零件嚴重翹曲變形甚至開裂,是制約增材制造的首要技術瓶頸。提出基于分區(qū)掃描成形的激光增材制造工藝方法,通過反饋沉積層面溫度分布,動態(tài)規(guī)劃激光掃描軌跡,顯著減小沉積過程溫度梯度,降低熱應力、約束應力和晶格儲存能,離散成形過程的殘余應力,有效地控制沉積過程零件的變形和開裂,提升工藝穩(wěn)定性,拓寬工藝窗口。取得相關發(fā)明專利有,(1)一種適用于大型金屬零件的激光增材制造方法,專利號:ZL2016 1 1087366.2;(2)一種增材制造與再制造快速路徑規(guī)劃方法,申請公布號:CN107856309A,申請?zhí)枺?017110767530;(3)基于紅外測溫圖像的金屬激光沉積制造掃描路徑規(guī)劃方法,專利號:ZL 2012 1 0544639.7。
WX20190322-093256.png (332.4 KB, 下載次數: 706)
下載附件
2019-3-22 09:35 上傳
WX20190322-093301.png (300.1 KB, 下載次數: 604)
下載附件
2019-3-22 09:35 上傳
(a)分區(qū)掃描軌跡規(guī)劃 (b)增材制造毛坯 (c)精加工零件
提出特種能量場融合激光增材制造技術
提出超聲場、電磁場等特種能量場與激光有機耦合的在線精準調控冶金組織的方法,達到調控熔池冶金行為,對成形過程中熔池的元素擴散以及晶粒形核長大行為進行實時干預,減小制造過程殘余應力和氣孔、裂紋等冶金缺陷、細化晶粒、均勻成分,提高制件力學性能。取得相關發(fā)明專利有,(1)一種激光增材制造用輔助超聲振動錘擊裝置及方法,專利號:ZL2016 1 1077442.1;(2)基于局部熱處理的金屬件修復后去應力和校形方法與裝置,專利號 ZL 2014 1 0348766.9;(3)一種激光修復用超聲振動耦合裝置,專利號:ZL 2013 1 0064172.0;(4)輔助鈦合金激光沉積修復的線圈式電磁攪拌裝置,專利號:ZL 2014 1 0010811.X。
WX20190322-093309.png (399.91 KB, 下載次數: 657)
下載附件
2019-3-22 09:35 上傳
WX20190322-093315.png (101.35 KB, 下載次數: 651)
下載附件
2019-3-22 09:35 上傳
(a) 超聲振動裝置 (b)電磁攪拌裝置
研制高性能金屬增材制造成套裝備
針對大型整體結高質高效制造需求,創(chuàng)新性的提出動態(tài)惰性氣體保護方法,突破設備限制,可成形超大尺寸構件、進行外場制造。全面突破了激光沉積制造工程化裝備的設計、制造及系統(tǒng)集成等技術。取得相關發(fā)明專利有,(1)一種用于激光增材制造的模塊化箱體,專利號:ZL 2016 1 0594603.8;(2金屬零件激光沉積修復局部惰性氣體保護裝置,專利號:ZL 2014 1 0536458.9;(3)一種金屬粉末激光成形系統(tǒng)的金屬粉末送給裝置,專利號:ZL 2007 1 0159206.9;
WX20190322-093322.png (448.41 KB, 下載次數: 719)
下載附件
2019-3-22 09:35 上傳
WX20190322-093327.png (336.82 KB, 下載次數: 635)
下載附件
2019-3-22 09:35 上傳
WX20190322-093332.png (499.28 KB, 下載次數: 647)
下載附件
2019-3-22 09:35 上傳
(a)光纖激光增材制造裝備 (b)CO2激光增材制造裝備 (c)機器人激光增材制造裝備
開發(fā)界面友好功能強大的增材制造工藝控制軟件
具備模型導入導出、顯示編輯、分層切片、掃描填充和后置處理,可輸出多種主流數控系統(tǒng)和機器人數據格式。最突出功能是(1)設計并實現(xiàn)的分區(qū)掃描算法,具備交互式逐層分區(qū)操作、網格式快速分區(qū)、分區(qū)操作結果可反復自由編輯、區(qū)域掃描順序編排方式。(2)人機交互及多層批處理式自動掃描軌跡填充:自定義任意角度的平行線填充、弓字步交錯填充、輪廓邊界環(huán)偏置填充、混合填充。(國內數十家用戶安裝使用)
WX20190322-093338.png (170.18 KB, 下載次數: 642)
下載附件
2019-3-22 09:35 上傳
WX20190322-093344.png (77.82 KB, 下載次數: 620)
下載附件
2019-3-22 09:35 上傳
(a)軟件界面 (b)多種分層切片方式
WX20190322-093349.png (189.74 KB, 下載次數: 686)
下載附件
2019-3-22 09:35 上傳
(c)交互式分區(qū)和自動分區(qū) (b)多種填充方式
提出了小中大試全流程性能考核和評價方法
建立從試片級性能測試、典型件模擬環(huán)境測試到全尺寸件綜合性能考核的小中大試全流程的性能考核評價方法、制訂從工藝到裝機應的全套技術標準和規(guī)范,為全行業(yè)應用打下技術基礎,已完成鈦合金、鋁合金、高溫合金等三類材料近100件增材制造/修復零件裝機應用。制訂的標準有
WX20190322-093355.png (232.11 KB, 下載次數: 651)
下載附件
2019-3-22 09:35 上傳
(a)小試 (b)典型件測試 (c)全尺寸件測試 (d)發(fā)動機機匣增材修復
WX20190322-093402.png (573.87 KB, 下載次數: 734)
下載附件
2019-3-22 09:35 上傳
WX20190322-093407.png (158.69 KB, 下載次數: 671)
下載附件
2019-3-22 09:35 上傳
(e)主承力梁增材制造 (f)葉盤增材制造 南京增材制造研究院
“南京增材制造(3D打印)研究院”是在江蘇省政府領導下,由南京市江寧區(qū)政府與盧秉恒院士共同發(fā)起創(chuàng)建的一個專門從事“3D打印技術、裝備及應用”的科研和成果轉化機構,成立于2013年12月8日,位于“南京紫金(江寧)科技創(chuàng)業(yè)特別社區(qū)”園區(qū)內,實行企業(yè)化運作!澳暇┰霾闹圃煅芯吭喊l(fā)展有限公司”是“南京增材制造(3D打印)研究院”的依托公司,注冊資本金1億元人民幣。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教授擔任“南京增材制造研究院”院長,研發(fā)團隊包括專職研發(fā)隊伍80余人,來自國內著名高校的在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40余人,同時聘請了國內外著名高校、研究單位和知名企業(yè)的專家、教授和藝術家30余人擔任技術顧問、導師或兼職研發(fā)人員,教授5人,形成了一支專業(yè)、學歷和年齡結構合理,多學科綜合交叉的研究開發(fā)隊伍。
南京增材制造研究院參照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技術研究院”模式運營,官、產、學、研相結合,集“科技創(chuàng)新、技術服務、產業(yè)孵化、人才培養(yǎng)”四位于一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升國家制造業(yè)核心競爭力為根本目標,匯聚吸納國內外優(yōu)秀創(chuàng)新人才,積極開展“3D打印技術、裝備及應用”的科學研究并進行相關產業(yè)化技術研究,力爭建設成為中國增材制造領域最強的研究基地,在南京打造一個3D打印的“人才高地、技術高地和產業(yè)高地”,成為增材制造技術創(chuàng)新的搖籃、產業(yè)化技術供給的源泉、研究成果轉化的平臺和孵化器,并向社會持續(xù)不斷地輸送高質量3D打印技術人才。
依托“南京增材制造(3D打印)研究院”,匯聚國內外3D打印相關的“人才資源、科技資源和行業(yè)資源”優(yōu)勢單位,合作建設研究機構和服務平臺,目前已經建成或者正在建設的機構和平臺主要包括:西安交通大學-南京江寧區(qū)2011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高端制造裝備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合作基地、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南京示范中心、中國航天3D打印研究中心、南京市3D打印科技公共技術平臺、全國增材制造(3D打。┊a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
專家
WX20190322-114719.png (123.04 KB, 下載次數: 652)
下載附件
2019-3-22 11:47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