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金屬3D打印已經被世界多家航天機構或公司應用到了自己的太空項目中。繼美航局、歐航局,以及著名的SpaceX成功完成對金屬3D打印航天器部件的測試后,現在,韓國兩顆采用了金屬3D打印部件的衛(wèi)星又要發(fā)射升空了。
thales-alenia-space-largest-3d-printed-parts-europe-koreasat-satellites.jpg (47.56 KB, 下載次數: 114)
下載附件
2015-10-13 11:14 上傳
這兩顆衛(wèi)星是名為Koreasat 5A 和 Koreasat 7 的通訊衛(wèi)星,是由法國與意大利的聯(lián)合航線制造商 Thales Alenia Space (TAS)公司制造組裝的。它們的大型鋁制天線支撐結構正是上面提到的3D打印部件。
據中國3D打印專業(yè)媒體平臺南極熊了解,這兩個3D打印部件的尺寸約為(45cm x 40cmx 21cm),是迄今為止歐洲采用金屬3D打印技術制造的最大結構。它們是使用Concept Laser Xline 1000R這一歐洲最大的選擇性激光燒結3D打印機,通過熔融金屬粉末逐層成型制造而成的。
thales-alenia-space-largest-3d-printed-parts-europe-koreasat-satellites2.jpg (26.62 KB, 下載次數: 107)
下載附件
2015-10-13 11:14 上傳
兩個結構中的天線支持結構采用了創(chuàng)新的生物設計,目前已經通過了所有必要的振動驗收測試,這是為了證明其能夠做出合格的重復性動態(tài)行為。這種用來確定切變強度和硬度,從而證明金屬3D打印部件可靠性的測試至關重要,尤其是對于太空旅行和苛刻環(huán)境下的生存能力來說。
現在,隨著兩個3D打印部件的成功制造與安裝,TAS已經得到了一些關鍵數據,能夠證明將金屬3D打印整合進其現有航天器制造流程是有好處的,因為這種技術不但可以實現傳統(tǒng)工藝無法做出的復雜幾何造型,從而減輕大約22%的重量,而且能夠大幅縮短制造周期并降低約30%的成本。
thales-alenia-space-largest-3d-printed-parts-europe-koreasat-satellites3.jpg (40.58 KB, 下載次數: 130)
下載附件
2015-10-13 11:14 上傳
目前,TAS正在通過將3D打印技術整合到包括快速成型和終端制造在內的工作流程中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工業(yè)能力,因為他們認為金屬3D打印將會是滿足未來市場需求不可或缺的力量。
結尾.jpg (59.22 KB, 下載次數: 115)
下載附件
2015-10-13 11:14 上傳
via 3dprint
|
上一篇:酷!設計師打造可提高運動能力的超概念3D打印跑鞋下一篇:Materialise成立新機構Mobelife將力推3D打印骨骼植入物系統(tǒ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