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冰墩熊 于 2022-9-9 11:07 編輯
2022年9月9日,南極熊獲悉,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新興物質科學中心(CEMS)的研究人員,使用3D打印技術創(chuàng)造了一種設備,可將蟑螂轉化為可遠程控制的機器人。
41528_2022_207_Fig1_HTML-copy-1024x566.jpg (103.73 KB, 下載次數(shù): 76)
下載附件
2022-9-9 10:57 上傳
△研究人員采用3D打印技術制造的神經控制背包
該團隊的小型設備背包,由一種彈性聚合物3D打印而成,以緊貼昆蟲彎曲的外殼,還可以攜帶運動控制模塊和太陽能電池。通過這些裝置,通過電刺激蟑螂的大腦獲得實時導航指令,并且還配備了太陽能電池,可以持續(xù)獲得機器人的控制權。
理化學研究所的Masataka Sasabe說:"保持電池電量的充足,是推進該研究的核心技術,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的機械蟑螂突然到處游蕩。雖然,可以通過建立充電樁電池充電,但是考慮到長遠的發(fā)展,機器機載蟑螂會因在返回的途中,不能順利完成既定的任務和耽擱時間。因此,最好的解決方案是機載一塊太陽能電池,可以持續(xù)保持充電狀態(tài)"。
41528_2022_207_Fig3_HTML-copy-1024x718.jpg (92.61 KB, 下載次數(shù): 89)
下載附件
2022-9-9 10:57 上傳
△該團隊提到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模塊結構
機器搜救昆蟲?
CEMS的科學家們,引用了南洋理工大學去年進行的半機械人昆蟲研究,稱可控昆蟲在未來的城市搜索和救援工具中具有巨大的潛力。從理論上講,該團隊認為這些小生物,可以用來幫助人類探索無法進入的危險區(qū)域。但他們補充說,目前該技術在為微型控制設備持續(xù)供電方面,仍然還有很多技術需要解決。
為了盡可能的減少這些機器人返回基地充電,因此,科學家們采用能量收集技術,盡可能的在移動中充電。雖然酶生物燃料電池的最高記錄輸出為333 μW,并且在之前的研究中已證明足以控制蟑螂,但CEMS團隊目前表示,太陽能設計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提高到10mW。
考慮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將主要問題的突破點,尋找可以將太陽能電池和導航裝置固定在昆蟲身上的方法,而不會給昆蟲帶來太大的負面影響或損害行為能力。
CEMS科學家在他們的研究論文中解釋說:“要將設備集成到表面積有限,并且承載負載很小昆蟲中并非易事,需要大面積太陽能電池的優(yōu)化設計和集成策略。由于太陽能電池的輸出功率與面積成正比,因此,設備的負載與活動關節(jié)之間的接觸,都會大大削弱運動能力!
41528_2022_207_Fig2_HTML-copy-1024x467.jpg (58.82 KB, 下載次數(shù): 110)
下載附件
2022-9-9 10:57 上傳
△3D打印技術,可以解決蟑螂在通過障礙物時遇到的問題
將蟑螂變成遙控機器人
首先科學家們采用了馬達加斯加蟑螂,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蟑螂之一,身體長達7厘米。使用Formlabs的Form 3 3D打印機和Elastic 50A材料制造他們的3D打印背包,既可以適應昆蟲身體彎曲的靈活性,又可以為電子設備提供理想的安裝平臺。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能夠將一個4微米厚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模塊,安裝在昆蟲的腹部,它可以產生約4.2伏的電力輸出。這個電荷可以用來為一個無線模塊供電,該模塊能夠接收來自外部服務器的信號,并通過電擊大腦讓蟑螂遵守這些信號。
在早期的障礙物通過測試環(huán)節(jié)中,太陽能電池被證明太厚或僵硬地連接在一起,這種方式減緩了它們的速度,并使它們難以自我糾正。然而,通過用一種樹脂粘合劑取代3微米厚的薄膜將電池固定住,該團隊發(fā)現(xiàn)他們的昆蟲機械人要靈活得多。
當涉及到充電性能時,經測試太陽能電池模塊,能夠在充滿電后為設備供電兩小時。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他們的方法是一種有效的“將電子設備安裝在蟑螂身上的設計策略”,這可能有助于 “擴大機械昆蟲的活動范圍和實現(xiàn)多種功能!
33.jpg (214.63 KB, 下載次數(shù): 83)
下載附件
2022-9-9 10:59 上傳
制造半機械人蟑螂可能是3D打印研究的小眾領域,但該技術也被用于開發(fā)人類思維控制和大腦治療設備。Renishaw 公司的3D打印神經注射給藥裝置,目前已取得了重大進展,該裝置是Renishaw 與Herantis Pharma共同開發(fā)的一個平臺,用于治療帕金森癥,目前已經完成了臨床試驗。
在其他地方,去年在 Aston大學開展的一個項目中,科學家們探索了3D生物打印,在治療神經系統(tǒng)疾病方面的潛力。作為歐盟支持的Meso-Brain項目中的一部分,該團隊生成了定制的3D打印干細胞衍生神經元,可用于開發(fā)新一代疾病建模和測試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