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冰墩熊 于 2022-5-7 08:52 編輯
南極熊導讀,文化遺產(chǎn)的歸屬問題,在當前國際文化遺產(chǎn)領域存在很大的爭議。文物視為各國各民族文化文明的重要構成部分,盡可能完整的了解歷史的起源與發(fā)展過程,把其精髓傳承下去,對于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發(fā)展都很有價值。但是,大部分的文物因歷史特殊性至今難以歸屬,所以目前人們希望通過3D打印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ezgif.com-gif-maker-43.jpg (78.44 KB, 下載次數(shù): 93)
下載附件
2022-5-6 15:44 上傳
△3D打印的特林吉特蛙族頭盔(左)和原始文物(右)。圖片來自緬因大學
一人一個它不香么
2022年5月6日,南極熊獲悉,緬因大學(UMaine)正在著手開展一個項目,正在努力將本屬于阿拉斯加部落的文物特林吉特蛙族頭盔還給他們,在次之前,該團隊必須使用3D打印技術1:1構建一個完美復制品。
特林吉特部落大約有6種文物需要歸還,如果該團隊在本次的項目中能獲得成功,未來這些文物都將受益于3D打印技術,回到阿拉斯加部落的環(huán)抱。
關于更多的3D打印保存工作進展
事實證明,3D掃描儀和打印機可用于對藝術品、古代文物和歷史遺跡進行數(shù)字化存儲,例如珍貴雕像和歷史文物的復制品。
早些時間,倫敦的文化遺產(chǎn)項目Scan the World等,也利用該技術存儲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作品,并將其免費提供給3D打印社區(qū)進行學習。該公司此前曾為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開展過項目合作,最近又與Google Arts & Culture合作,計劃擴大開源可打印3D藝術品的模型。
2.jpg (188.8 KB, 下載次數(shù): 94)
下載附件
2022-5-6 15:44 上傳
△大英博物館中的帕臺農神廟雕塑。圖片來自Goolge
在其他地方,德克薩斯的時空博物館的檔案管理員使用3D掃描技術,對古代捕食者的骨骼化石進行了數(shù)字化保存,而西班牙國家考古博物館已經(jīng)使用該技術,來創(chuàng)建圣佩德羅德拉杜納斯拱門的復制品。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最近展示了一艘出土于19世紀的船只3D打印復制品。
但并不是所有的博物館都有這種想法,比如大英博物館,它最近拒絕了數(shù)字考古研究所(IDA)對帕臺農神廟大理石進行3D掃描的許可。
hudson-displays.jpg (733.24 KB, 下載次數(shù): 101)
下載附件
2022-5-6 15:44 上傳
△哈德遜博物館收藏了 9000 多件民族志和考古物品,其中包括世界級的前哥倫布時期陶瓷、石器和黃金制品組合等。圖片來自哈德遜博物館
3D打印特林吉特蛙族頭盔
UMaine和哈德遜博物館做法完全不同,旨在利用3D打印技術將剩余文物系數(shù)歸還,促進人類的發(fā)展。
他們挑選的第一件3D打印復制品是特林吉特蛙族頭盔,首先對頭盔進行3D掃描以捕捉其所有缺陷和細節(jié),然后3D打印出全尺寸復制品。該團隊目前正在對打印的頭盔進行平滑處理,然后再對其進行噴漆,以使其盡可能與原件完全相同。
此次合作是在特林吉特部落的中央委員會,與哈德遜博物館館長Gretchen Faulkner達成共識下進行的,該項目皆在向世人展示3D打印,可以精準復刻重要文物的能力。如果頭盔項目大獲成功,該團隊將繼續(xù)制造剩余的特林吉特文物的復制品。
未來該頭盔將由部落展示,并一同與1982年威廉·帕爾默三世莊園和其他特林吉特文物一起捐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