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researchers-use-3d-printing-to-help-produce-nanomaterials-on-a-larger-scale-01.jpg (30.37 KB, 下載次數: 151)
下載附件
2016-2-25 21:31 上傳
納米顆粒是一種十分神奇的人工物質:它的直徑通常只有人類頭發(fā)絲的十萬分之一,表面積卻相對巨大 — 1mg體積1nm3的納米顆粒具有的表面積與1kg體積1mm3的普通顆粒相當;它能輕松穿過細胞膜而不造成任何損傷。所以,這些特性令它具備了非常重要的科研價值,比如細胞再生和藥物遞送系統的研究。
但是非常遺憾,這種物質目前的價格非常高昂。以金納米顆粒為例,按照當前的市場價,僅僅1g就要8萬美元,而1g普通金子才50美元而已。這主要是因為這種物質通常只能由實驗室制造,而且產量十分有限。不過現在,這個痛點將有望得到解決,因為南加州大學(USC)一支由Noah Malmstadt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已經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不但能大大降低納米顆粒的制造成本,而且有望實現大量生產。在這種新方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3D打印技術。
usc-researchers-use-3d-printing-to-help-produce-nanomaterials-on-a-larger-scale-02.jpg (35.46 KB, 下載次數: 142)
下載附件
2016-2-25 21:31 上傳
這種新方法的關鍵就是用250微米級的3D打印導管取代原先的傳統導管、燒杯等工具,在相對較快的速度下捕捉納米顆粒。這種尺度的導管傳統工藝很難做出,而3D打印技術卻能輕松實現。
據南極熊了解,這種微型3D打印導管是使用光固化(SLA)技術制做的,具有均勻的網絡結構。實際操作時,兩束非混合液體會從一端注入導管,然后從另一端流出。流出時它們會相互碰撞,形成微米級的小液滴,最后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轉化成納米顆粒。每一個這種3D打印導管都可生成數百萬單位的小液滴。
usc-researchers-use-3d-printing-to-help-produce-nanomaterials-on-a-larger-scale-03.jpg (58.09 KB, 下載次數: 164)
下載附件
2016-2-25 21:31 上傳
事實上這種使用導管的方法在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時因為導管尺寸和形狀的問題,產生納米顆粒的效果并不好,而現在使用這種微米級的3D打印導管,效果就好了很多,因為它們的幾何形狀不同,可以令液體分布得更均勻,從而減少堵塞,最終生成均勻性更好的納米顆粒。
除了文章開頭所說過的科研價值,這種納米顆粒還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在使用燒結技術加工時,比現在的大尺寸粉末顆粒需要的溫度更低,時間更短 — 這對于選擇性激光燒結(SLS)3D打印機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因為用了這種納米顆粒粉末,SLS設備的成本和能耗就能降低,同時制造時間也能縮短。所以此次USC的突破性研究可謂意義十分重大。
延伸閱讀:《瑞士科學家3D打印金銀納米墻可制造更高性能觸摸屏》
via 3ders
|
上一篇:為啥這個英文版3D打印雜志值990元?下一篇:歐盟金屬3D打印部件大規(guī)模生產線Hyproline即將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