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人:冷俊卿、連芩、李滌塵
供稿單位: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系統(tǒng)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增材制造以其特有優(yōu)勢,在生物醫(yī)學應用中彰顯出巨大潛力。以材料表面活性鍍層為代表的生物2D增彩技術,以及以金屬、聚合物、生物陶瓷等為原材料制造組織工程支架或假體的生物3D增材技術接連問世,為個性化定制治療開辟了諸多可能。但受限于材料,上述技術制造的植入物往往只能替代質地單一且均勻的區(qū)域,而很難實現(xiàn)復雜組織或器官的一體化成型。
香港城市大學的Guo Liu等人通過將10%二氧化鋯納米顆;烊刖鄱谆柩跬橹,制備出了納米復合材料油墨,可使用墨水直寫技術打印出具有彈性的陶瓷前體,將形成的結構在150℃下后固化30分鐘,通過在氬氣(Ar)流動下將陶瓷前驅體加熱到1300℃ 1 h可轉化為陶瓷。
這種陶瓷可通過調整微結構實現(xiàn)34-547 MPa的抗壓強度和200%的拉伸應變(圖1)。根據(jù)相關報告,肌腱/韌帶和關節(jié)軟骨的極限拉伸應變分別為10%–15%和60%–120%,而皮質骨組織和牙齒組織的抗壓強度分別為88–164MPa和295MPa。所有這些參數(shù)均在該材料的機械性能范圍內,表明該生物陶瓷可同時適用于軟組織與硬組織。此外,且陶瓷前體也可充當粘合劑,將同源的柔性與剛性陶瓷相連,構成兼具軟硬組織的復雜結構假體(圖2)。 同時,由于陶瓷前體具備良好彈性,通過鐵絲約束(圖1C)、施加預應力(圖1 D,E)等方法,可實現(xiàn)復雜曲面結構的陶瓷材料4D打印,為更加復雜的組織與器官制造提供了更多可能。
pic1560.png (501 KB, 下載次數(shù): 118)
下載附件
2021-11-2 13:39 上傳
圖1陶瓷4D打印系統(tǒng)(a)DIW變形熱處理方法。(b)陶瓷前體的印刷微晶格和兩種相應的EDC(從左到右)。(c)印刷的陶瓷前體可以拉伸至200%應變。(d)實現(xiàn)強度-可擴展性的協(xié)同作用。比例尺,1厘米。NC:納米復合材料。
pic1561.png (240.35 KB, 下載次數(shù): 83)
下載附件
2021-11-2 13:39 上傳
圖2 具有4D打印混合陶瓷前體/陶瓷材料的代表性生物植入物的開發(fā)。印刷的硬質陶瓷制成的(a)牙冠,(b)鎖定板,(c)髖臼杯和(d)骨板。 印刷的軟陶瓷前體制成的(e)外耳,(f)氣管,(g)半月板和(h)韌帶。(i)可印刷的“陶瓷油墨”膠粘劑,用于將印刷的剛性和軟質生物植入物融合在一起。 (j)太極的印陰/陽符號,帶有白色/黑色混合陶瓷前體/陶瓷材料,顯示出人體中軟/硬的混合生物結構。 (k)未(左)拋光或(右)拋光的印刷陶瓷晶格結構的比較。比例尺,1厘米。 參考文獻:
Guo Liu et al. Origami and 4D printing of elastomer-derived ceramic structures[J]. Science Advances, 2018, 4(8) : eaat0641.
Guo Liu et al. Development of Bioimplants with 2D, 3D, and 4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Materials[J]. Engineering, 2020,
|